談紫砂廠壺真仿辨別
只要有利益的地方,就有真仿的問題。本文是茶說壺途玩藏紫砂廠壺幾年來的心得,也許每個人對於紫砂廠壺的玩藏心得有所不同,但很少人公開論及這個區塊,茶說一路走來也是中槍無數,到現今也還在中槍與不斷學習,以下僅是針對自己的玩藏心得與方針進行整理,壺友們可以參考。
中國宜興紫砂一廠,起於1958年,止於1998年。這浩蕩的四十年所生產的紫砂壺商品數以百萬計,再折算天然、災害及人為損壞,打個五折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,但人們對於紫砂壺的喜愛,可又豈此這個數字能滿足。80年代初期,因港商的加入流通, 紫砂開始火熱,雖迫於當時政治氛圍,可兩岸紫砂經第三地轉折仍是私通不斷,為了紫砂,中國本地以外的壺友藏家可謂是千方百計,當然,紫砂壺獲得不易,需求過於供給,利益所趨之下,「仿製」也成了必有的歷程。80年代中期之後,中國開放,更是加成了廠壺仿製的火焰。
1998年一廠改制至今已逾二十年,一廠仿壺的數量早已超過現存的真品數量,仿製的技術也因科技的進步,資訊的大量流通下越來越到位,但真的永遠就是真的,假的永遠真不了,再如何仿製,還是一定有漏洞,必竟「時間」、「時代特徵」、「核心技藝」與「核心精神」是仿不了的,不僅在紫砂壺的仿製如此,在所有古物的仿製中,只要多方比對,仍有其脈絡可尋。
「人在江湖漂,哪有不挨刀!」收藏紫砂壺,沒有人是沒中過槍的(收到仿品),若真有,神人也。
收到不開門的仿品並不可恥,而是成長的必要因素,甚至有玩家故意收仿品回來比對研究。是故要能玩,也要能面對事實,虛心求教,吸取經驗,才能成長,否則收了滿坑滿谷的物品,最終到頭來也不過是不值一文。
紫砂一廠的紫砂商品生產,在共產主義之下是採集體式的教學、分配、生產與燒製,秉除個人主義,因此沒有私人私作,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改革開放之前。因此,一廠所生產的紫砂產品具規範性、統一性與年代性,在實品比對上,千篇一律,不過「土、窯、工、形、款」,偏一不可,只要其中一項有疑,就該小心。
紫砂一廠的「土」
一廠的泥料,是採統一煉製與分配,而每一批次的泥料會因產地、比例配製以及陳腐時間等因素,而有所不同,例如70末至80中的黑星土(甲子泥/黑星砂)、70年代小紅泥、80初的年糕土、70末至80中的內紫外紅…等,均有其配制的時代因素特徵。
以黑星土來說,批次有好幾批,每一次批的泥料均不相同,泥色有深有淺、黑星有多有少,但只要識得一廠黑星的成因與特徵 ,再與廠外仿製的黑星料比對,應可多少有幾分心得,必竟泥料的配比不同。
但並非只靠認泥料,就能斷定為一廠壺,必竟一廠用泥至今仍存,這在宜興丁山也不是秘密,如果現今用一廠的存泥來燒製紫砂壺,只靠認泥,是否過於偏頗。
而且在於早期廠壺的泥料中,也存在不少誤區,例如泥料中存在雲母。在泥料中看到閃亮的雲母,代表是自然泥料,廠壺泥料中會有閃亮的雲母。其實在早期的一廠煉泥之中,是很仔細與用心的,煉泥的過程中會將泥料中的鐵與雲母去除,因此在越早期的廠壺中,是越看不見閃亮的雲母(80後多少會看的到一些);同時,由於鐵質已去除,因此也很少見到表面黑色的小圓凸點的鐵質溶出(很少不代表沒有);更別說是「飛釉」,廠壺的燒製都是放在「匣缽」之中,因此飛釉沾黏是不太可能的。
一廠黑星土
紫砂一廠的「窯」
龍窯—建廠開始到1963年底結束。
倒焰窯—1959年開始到1973年底。
煤炭燒成的隧道窯—1974年1月1日開始到1977年。
重油燒成的隧道窯—1977年開始到紫砂廠國營歷史結束。(2002年因環保問題拆除)
我們常見的一廠商品壺,主要是70末之後,因此均屬於重油窯的時期,由於窯燒氣氛與現今所使用的瓦斯窯與電窯大不相同, 未泡養前較有溫潤、微油潤的氣氛,不會有過於光亮的情況,而現代的電窯的燒成泥色氣氛則是比較乾。但這些特徵在泡養過後,要分辨並不容易。也由於窯燒講就的是「氣氛」,也比較抽象一點,每個人的感受多少也有所不同,必需依靠多看多了解才能知道其中差異。
紫砂一廠的「工」
一廠陶手的養成,是由老藝人們集中授課教學,因此在紫砂壺的製作手法上均有其傳統故有脈絡,最多也只是差在個人細部的領悟不同,但從身筒製作、拍打、接泥、搪坯、修飾等,其基礎技法都是差不多的,因此常會聽到有人說「這竹葉的貼法不是一廠的」或「這壺內的作工不是一廠的」,其原因這就是這個道理,光從一片竹葉的技法或製壺手法,就能分辨出是否為一廠陶手所製。當然,這些一廠的陶手現今仍然在製壺,其手法也是相同,所以不能從單方面來判定,「工法」只是其一,只是工法不對,那剩下的就也不用多看了。
一廠竹飾
此外,一廠的出水孔也是有一些型制規範的,壺友們不仿留意一下。無論是球孔、三四三的十孔、二三二的七孔、三四四三的十四孔,都是有規矩的,決不是拿起尖鑽亂捅一通;球孔多出現在80中之前,做為銷日之用,有固定車間在製作,都很漂亮的,後期球孔只有在港商訂製壺上見過,數量不多。
一廠出水孔
紫砂一廠的「形」
一廠的紫砂生產,主要以量為取向,因此在製作的工藝上以「搪坯」(或稱擋坯)為主,也就是依靠「模具」來進行生產。紫砂壺生產的模具,在一廠均有一個專屬車間來專門負責生產與分配,這些模具的母模,均由老藝人製作後進行開模,因此一廠生產的紫砂壺,其「形制」都是大同小異的,大至壺體、壺蓋,小至花飾、竹葉,均有模具依憑,唯模具會損壞,損壞後就重新由模具車間分配,而每一時期製作母模的工藝師可能不同,在形制上可能會有差異,這也就成了生產先後斷代的依據,也就是同一時期所生產的紫砂壺,其形制必是相同的,唯部份細部修飾的手法依車間陶手的技術而有所不同。
在分辨的要點上,只需要拿同一時期相同壺型的紫砂廠壺來比對,很容易就能分辨。
但以現今的技術,要仿製壺型製模至九成並非難事,但千慮總有一漏,多方比對才是對的。
參考下方比對圖,以下三把壺是同一作者章款的藏六壺,章款比對後均是同一顆章,同樣是紫泥,但您看出來哪裡不一樣嗎?
左邊是80末白標期,右邊是90中雷射標期,從80末至90中末的壺型並沒有太大差異,但中間那把後期仿品明顯小了一些,而且壺身線條也有不同。如果單看中間那把,上手者當真品的機率就很高了,不僅工也不錯,連章款也是對的。
藏六壺比對
以下是80年代初期的小金鐘,看出來哪裡不一樣了嗎?
小金鐘身筒比對
小金鐘的身筒是搪坯的,因此在同期的型制上應該是相同的,上圖中,左方是正確的,右方是後期仿製的。
紫砂一廠的「款」
紫砂壺的落款,也是有其年代特徵、方式、章款型式,陶手各時期的用章也有所不同。一般來說,同一「型式佈局」的章,只會有一顆,陶手章多是損壞後重新再刻,其款制也會有所不同,因此章款也是辨仿的方式之一,容易度較高,但卻也最被人忽略。
章款比對,雖然講說比較簡單了一些,但其中的學問也是很多,包含了拓章、電腦仿刻等等。拓章雖是由原底款所拓下,但過程中必產生拉扯,壺品燒製後的章款也會比原本的小;而電腦仿刻雖仿的了佈局,但仿不了刀刻的金石味與細節。這些都需要多多研究、比對才能發現。
壺友們可以參考聚水堂攸哉兄的章款比對說明:http://forum.potsart.co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55881&extra=page%3D1
以下做簡單的比對說明,這是張梅雲師傅的章款真仿比對,您可以看出兩顆章的不同嗎?
張梅雲章款真仿比對
以下是張梅雲師傅所公佈曾使用的章款,看一下最左方的大章,看出來上面哪顆章是對的嗎?(註:照片有正反處理過,這樣比較好比對)
張梅雲章款一覽
沒錯,看出來了嗎?右方的章是對的,左方是錯的,這也證明相同佈局的章款,一廠工藝師多數不會做第二顆,注意喔~是「多數」不代表絕對,但至少八成以上是這樣的。
再來一顆問題多多的章款…
以下李紅新師傅80初的小章款,哪顆對呢?
李紅新章款比對
來一顆最有力的正確小章款,旁邊的紀年刻款是80初的特色,陶刻功力是很難仿的。
李紅新壬戌仲冬
心得結論
茶說本文只是廠壺辨別的心得與方針,是大略的方向,真仿的鑑定必需建立在有系統的辨別基礎上,並非一味的偏頗於其中一項。
依照廠壺辨別的難易度,茶說的順序是:形 > 工 > 款 > 泥 > 窯。
這只是自身的難易順序,以及比對程序,建議依序做完,除非差太多,因為只針對其中一項是危險的,有時還必需反向的來回比對,同期廠壺比對…等。
只辨泥料,只能讓你確保不會買到五四三的化工壺;只辨款,上面有說明了,當作者章款外洩遺失,或現今仍有使用該章款,結果就不同了,還有一些陶手的章款多如牛毛。所以缺一不可,只是每個人的順序不同而已。
以下是茶說個人的心得摘要:
1、買壺不聽信故事,看懂壺,讓壺自己說話。
2、留意陶手個人技法,例如松樁貼皮技法,各有特色每個陶手不盡相同。
3、了解一廠歷程、時代特徵、生產與程序等。
4、多看老工藝師的訪談,其中會有不少隱藏的細節。
5、玩藏紫砂壺,必先了解紫砂一廠的紫砂壺。
6、廠壺存世尚有一定的量,不要嫌麻煩,多比對就會有答案。
7、魔鬼藏在細節裡。
廠壺的真仿辨別,方法與細節講也講不完,重點在於自己必需去建立一個分辨系統,茶說以上談的,只是自己心得的方針與大略,有方針有大略,才容易有方向。當然,請勿私訊茶說鑑定廠壺,茶說還在學習,臉書上有不少社團都可以學習,找對方向,才少走冤枉路。
以下Facebook臉書社團分享
紫砂春秋(廠壺版)(公開社團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twteapot/
紫砂春秋之宜興紫砂工藝陶版(公開社團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874687529271171/
紫砂不春秋(教材壺版)(公開社團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potdata/
早期壺事典「貳」(不公開社團)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teapot2/